慶應義塾
日本語
English
庆应义塾大学东亚研究所 当代中国研究中心

研究课题 (第一届计划)

研究课题:"中国的政治治理"

      在现今众多的当代中国研究之中,以"崛起的中国"这样些许乐观的见解来分析中国的为数不少。但不管是表面的还是潜在的,现在的中国面临着在政治、社会、经济、安全保障等所有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日本与中国有着地理上的接近性、日中之间还存在以历史问题为代表的敏感政治问题和日益密切的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因此中国这样的现状,对日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此意义上,关于中国体制转换期治理问题的客观的实证研究,不仅对中国本身,对日本的将来也可以说是急需的。如此重要的治理问题,在此主要是指中国的政治及国际关系。这也是现在中国所高举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本研究中心立志于从这样的观点,通过分析政治和对外关系问题,来探讨中国的体制转换在现下的阶段状态。



课题组一:"政治体制转换:一党体制转变的可能性"

      在中国,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由来已久。早在一九八〇年代,在经济改革的同时进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就已得到认识,从八〇年代后期开始实行了具体的计划。但由于八九年的天安门事件,民主化的进程全面受挫。受冷战终结与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国宣布了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了面向市场经济的国内改革以及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步伐。此后,中国虽凭借海外直接投资的大幅增加,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此推进过程却是强化共产党领导、政治改革缺失的经济改革。
      经济发展一边倒,竞争一边倒的路线终于从一九九〇年代后期开始促生了国内的经济差距。进入二一世纪之后,这样的问题进一步表面化。在地区间、城乡间、社会阶层间、产业间产生了巨大的两极分化,各地的暴动也变得多发。问题的核心是,社会弱者的声音在政治上得不到反映,也就是说,收入的二次分配机制不能起作用。与此同时,掌控所有决定权及重要信息的是共产党或政府,其内部政治腐败的深刻化加剧了社会不满。
      这种情况下,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在中国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但在共产党一党统治造成的既得利益政治中,却无法进一步变成现实。今后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将进一步得到认识,届时是否存在一党统治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此为本课题组的问题意识。

 

研究计划(二〇〇七~一二年)

二〇〇七年至二〇一二年的五年间,本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课题、研究·教育目标,活动内容如下。

1. 研究课题

      本课题组不仅对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中心的立法机构,以国务院为中心的行政机构等制度性机构进行分析,进而对各机构的政策决定、党军关系、意识形态、中央·地方关系、少数民族问题、城市政治、农村政治等功能性侧面进行实证分析。在这些考察中,探讨中国政治改革的可能性,同时阐明政治治理的现状。

2. 研究·教育目标

      政治研究的对象具有流动性。重要的并不是分析日常之中发生的现象,而是对于这些现象背后的体制或制度加以详细地分析,尝试进行更加构造性的分析。本课题组,在定期的研究会中也将随时提出一些日常的政治问题,但重点则放在更为政治结构性的分析。小组成员间进行密切的合作和联系,同时鼓励博士研究生参与研究活动,致力于培养青年学者。此外,强化与中国及海外的研究机构的交流,努力成为国际性研究网络的一部分。研究成果将在学会杂志、学术研讨会不断发表的同时,通过主办公开的学术会议的形式回报社会。

3. 活动内容

      设置定期的研究会,通过研究会,研究成员之间相互确认研究状况。在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发生突发性事件时,也可能紧急召开研究会。并且将组织研究生团队,使其担任分析所需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以中国为中心,前往海外,以每年一次的进度进行学术调查和意见交流。在此基础上,每年召开一次三个课题组的共同学术会议,在相互确认研究进展情况的同时,通过接受内外学者的意见和批评,力图提高研究质量。关于研究成果,目标是最终实现图书刊行。


课题组二:"政治社会结构中历史的延续性与非延续性"

      近年来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历史的延续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一九四九年成立,此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观点。即,印证"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如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下实现转变、被"解放"的历史观。但实际上,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中国是中国国民党统治的所谓中华民国时代。由于共产党的胜利,这样的历史事实相当一部分被掩盖起来或被改写为以共产党为中心的历史观。
      历史延续性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主张并不以四九年为界,而是以历史的延续性来看待中国近现代史。当然并不是延续地看待所有方面,非延续侧面的存在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本课题组的目标是从上述观点出发,力求在政治社会结构的深层阐明近现代史中的历史延续性与非延续性问题,并以此作为理解现代中国政治的尝试。

 

研究计划(二〇〇七~一二年)

1. 研究课题

      本课题组的目标是,坚持当代中国的政治治理这样一个当代视角的同时,对中国政治史、中国共产党史进行再探讨。分析的主要对象包括,从历代王朝史(宏观历史)看现代史、统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农村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意识、农村与城市革命的比较、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比较、军事史、政治思想史。

2. 研究·教育目标

      本课题组的目标并不是现状分析,而是提供更为长期性的视角。当然根据需要,也将提出一些当代政治问题,但重点在于基于更为长期性视角的政治结构分析。同时鼓励研究生参与研究活动,致力于培养青年学者。并且,强化与中国及海外的研究机构的联系,努力维持国际先进的研究水平,致力于成为此国际研究网络的一翼。研究成果将在学会杂志、学术研讨会不断发表的同时,通过主办公开学术会议的形式回报社会。

3. 活动内容

      设置定期的研究会,通过定期研究会,研究成员之间相互确认研究状况。虽不以现状分析为目标,但为了保持现代性观点,将考虑根据需要与课题组一召开共同的研究会。并且将组成研究生团队,令其担任分析所需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以中国为中心,前往海外,以每年一次的进度进行学术调查和意见交换。在此基础上,每年召开一次三个课题组的共同学术会议,在相互确认研究进展情况的同时,通过接受内外学者的意见和批评,力图提高研究质量。此外,关于研究成果,目标是最终实现图书的刊行。


课题组三:"中国与东亚国际关系"

      中国的崛起被高调宣扬。伴随着中国急速的经济发展,其存在感确实在逐渐增强。对此的评价虽然从肯定到否定各不相同,但不论如何,绕开中国讨论今后的世界已是不可能的。相反的,中国迄今的经济发展也主要是依存于贸易和来自海外的直接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若其自身不能顺利融入国际社会,也是无法维持顺畅发展的。中国必须面对发展所需的能源供给的增高问题,同时尽量减轻环境的负担。此外,伴随着上述国内社会矛盾的表面化、多发化,政府有可能在对外关系上诉诸民族主义,来转移视线。
      总之,中国的政治稳定与国际关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连动关系,在考虑中国的政治治理时,对国际关系的侧面进行正面研究变得日益重要。课题组三将以不同角度,包括与国内政治的连动性来考察中国的对外关系,特别是以东亚为中心的对外关系。

 

研究计划(二〇〇七~一二年)

1. 研究课题

      中国近年来活跃的开展着外交活动。中国的外交活动虽涉及世界的各个角落,本研究提及的却是以东亚为舞台的中国的对外关系。对于中国国内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与近邻诸国的关系非常重要。本课题,将会涉及外交思想、对外战略、外交决策决定过程等,还将涉及中日关系、中美日关系、中国--朝鲜半岛关系、台湾问题等具体事例。此外,将考察安全保障、地区主义、多国主义、资源、贸易/投资战略等问题上,中国政府采取的立场与实际行动。

2. 研究、教育目标

      为分析中国近年来开展得最为活跃的外交,必须保持多样性的视角。尤其必要的是,更多地与中国及海外的研究机构、学者、以及政策参与者交换意见,努力保持国际性视角。同时通过鼓励研究生多参与研究活动,致力于培养青年学者。研究成果将在学会杂志、学术研讨会不断发表的同时,通过主办公开学术会议的形式回报社会。

3. 活动内容

      与其他课题组相同,设置定期的研究会,通过定期研究会,研究成员之间相互确认研究状况。中国的外交活动非常的活跃,且中日关系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突发性议题,也可考虑不定期的召开研究会。由于关于现状的课题众多,亦可邀请一些政策参与者来进行讨论。本课题组也将组织研究生团队,令其担任分析所需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以中国为中心,前往海外,以每年一次的进度进行学术调查和交流。在此基础上,每年召开一次三个课题组的共同学术会议,在相互确认研究进展情况的同时,通过接受内外学者的意见和批评,力图提高研究质量。关于研究成果,目标是最终实现图书刊行。


<< 第二届计划 研究课题

中心簡介 | 研究课题 | 相关连接 | 联系方式